新闻分类
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就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团队的建设,注重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经过多年努力,航天科工已经打造出一个涉及多个层次、跨越众多领域、具有较高水准的科技创新团队群体,在国防武器装备研制、军民融合发展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国内领先乃至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优势技术,大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近年来,航天科工经济运行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连续五年位居中央企业A级行列。
把握规律,努力打造创新团队培养与发展的坚强阵地
航天科工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紧贴国家需求和航天事业发展需要,遵循团队建设及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把握团队建设规律,合理构建创新团队。航天科工注重精心选拔和培养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注重发挥团队带头人在团队建设与发展中的灵魂作用、核心作用和指导作用。注重构建科学的团队建设梯次。在深入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础上,加强集团公司级和院(基地)级创新团队建设。“十一五”期间,共选拔培养了4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5支集团公司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及一大批院(基地)级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庞大创新团队集群。
把握团队发展规律,健全团队管理机制。航天科工坚持利用极具创造性、挑战性的航天事业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充分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等开展创新团队建设,追求出成果与出人才的有机统一。航天科工现有的创新团队研究项目,大多来自国家863专题项目、背景预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项目等,技术难度大、创新空间广,对培养团队各成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用显著。坚持开展创新团队评价体系研究,并以评价体系为基础,以考核指标为载体,加强对团队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与激励。首批入选的20支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级创新团队在1年多时间里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5项、申报专利9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成效显著。
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创新人才培育。航天科工始终坚持以航天系统工程造就领军人才。注重项目历练,培养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加强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激发人才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在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评选中,有4人通过国资委评审,居央企之首。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担当大任,走上国家重点型号、重点课题的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目前,航天科工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已成长为型号研制队伍的主要力量。一位担任国家某重点型号产品的总设计师,任职时年龄不足35岁。
重在实践,创新团队促进企业做强做优作用十分突出
作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以及科技新突破、发展新突进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创新团队对航天科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十分重要。
创新团队在企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实践证明,单纯依赖技术引进不可能真正增强中国航天工业和航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航天科工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创新发展中着力发挥创新团队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丰硕的创新成果。由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一枚枚“神剑”屡创佳绩,“大防务、大安全”发展构架基本形成。2007年以来,航天科工连续荣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国家恢复科技进步特等奖以来获奖最多的单位,连续两个任期获得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特别奖”,并被国家命名为创新型企业。
创新团队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骨干作用。近年来,面对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航天科工通过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骨干作用,填补了我国导弹武器系统的多项空白,特别是在一些军事高端技术研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使我国具备了新的战略威慑力量和有效应对强敌的“杀手锏”武器。同时,逐步实现了由单一军品模式向军民结合型的战略转型,培育出应急救援装备、安保科技系统、“金税、金卡、金盾”信息系统等众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民用产品,纵深推进“平安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成为行业领跑者并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大显身手。
创新团队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聚焦作用。航天科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确定并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尤其是以领军人才、拔尖专家及技术骨干为核心,推行“科技帅才+创新团队”的创新团队培养组织模式,产生了优秀人才聚集并带动其他人才成长的整体效应,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近年先后有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人入选国家级财务领军(后备)人才;有1人获“中华技能大奖”,42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等。
不断超越,持续谱写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新篇章
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主动变革创新体制机制,是深化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十二五”期间,航天科工将深入探索具有航天特色的创新团队建设模式,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推动我国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进一步营造创新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把创新团队及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资源优先开发、结构优先调整、资本优先积累、投入优先保证,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国防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全力打造30支高水平创新团队,营造支持、鼓励、崇尚创新创优的良好制度和文化环境。
进一步搭建创新团队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步伐,进一步形成高素质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充分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程、重大科研计划培养创新团队及创新人才,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展示才华搭建舞台,为中青年优秀人才成长发展创造空间。
进一步完善创新团队的管理评价体系。按照绩效优先、创新增值的原则,完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优化创新团队评价机制,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科学客观、可靠可行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在政策上优先、项目上支持、经费上保障、薪酬待遇上有所倾斜,使团队保持持久、旺盛的创新活力。
进一步加强创新团队的自身建设。坚持把团队建设成为自由交流的学术平台,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和价值,力争把每一个团队建设成为民主、协同、向上、和谐的科技创新集体,实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良性循环,真正产生l+1>2的团队效应。注重把团队文化建设贯穿于团队创新研究工作的全过程,用黄纬禄科技群体的先进事迹教育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断推出航天科技创新工作的典型团队和领军人才,助推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
(本文章摘自2012年《紫光阁》第11期,作者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