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坐落在江苏北部的宿迁电厂,是国电集团下属的300多家企业之一。自2005年建成后,这家火电厂2台13.5万千瓦机组经历了投产即亏损、停产的过程。然而,两年前,事情开始发生变化。该厂以开展长距离供热等为抓手,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也是在这家电厂,一项技术的成功运用,不但提高了电厂效益,而且建起目前国内最大(30万千瓦等级)的电厂氨法脱硫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火电厂多年的难题。
据负责该项目的设计总工程师陈鸥介绍,该系统脱硫吸收剂用合成氨替换了传统的石灰石。一场“神奇”的化学变革,不但根本上解决了“石膏”涨价的问题,还带来了可年产2万吨的硫酸铵以及“额外”近千万元的硫酸铵销售收入。一旦该系统得以广泛推广,将有效解决高硫地区火电厂的烟气治理及脱硫成本难题。这套脱硫系统的设计施工者,就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所属国电科环集团的子公司龙源环保工程公司。
掌握可持续发展主动权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发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煤价高企使不少火电企业陷入了困境。国电集团虽然也遭遇了火电业务亏损,但集团总体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却稳步提升,2011年在燃料成本和财务费用上涨增支154.7亿元、火电调价只增收34.7亿元的情况下,仍实现利润60.8亿元。
“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企业转型和内部挖潜,我们占资产总额约五分之一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弥补了火电巨额亏损,占资产总额四分之一的相关产业贡献了近三分之二的利润,同时火电企业生产运营水平全面提高。”国电集团总经理朱永芃表示,“近年来,火电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传统的以单一火电为主的经营和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引发了在新形势下电力工业该怎么发展的思考。
不转型没出路,早转型早主动。加快转型升级,深入挖潜增效才是根本出路。”
国电集团提出“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经过4年的努力,国电集团装机容量翻了近一倍,电源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11年底,集团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87.9%,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60.2%。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所占比例由最初的10%上升到22%。一大批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公司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时期累计关停小火电712.6万千瓦,超过关停目标207.6万千瓦。
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江苏如东的海面上,一台台白色的风力发电机迎风而立,叶片转动,好像在风中起舞——这里是国电集团所属龙源电力建成的我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场。
国电集团总经理助理、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告诉记者,龙源电力在国内最早发展风电产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探路者。牢牢把握住自主创新这个关键点,使国电龙源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开创国内高海拔、低风速风电场先河;建成国内首个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项目,为我国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做出了积极探索。截至2011年底,国电集团风电装机达到1226万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约四分之一,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国电集团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实现了自主生产制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设备、电站节能环保等装备,国产化率达到100%。风电等新能源业务成为集团效益主要增长点,盈利能力持续领跑全国新能源行业。
我国二次能源结构中煤电比重超过70%,决定了电力企业责无旁贷地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国电集团另一家上市公司国电科环以节能环保及可再生能源等行业作为核心发展领域,在等离子体点火、烟气脱硫脱硝、电站空冷、电站余热回收、风冷干式除渣、布袋除尘等多个电力节能环保领域走在国内甚至世界先进技术的前列,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年,国电集团党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国有发电企业应抓住国际产业调整转移和国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的时机,着眼于突破一批能源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辐射带动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切实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国电集团总经理朱永芃说。
国电集团不断加强管理,加快构建以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为龙头的科技研发体系。在搭建研发平台的同时,精心编制“十百千”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目前,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9人,拥有研发人员200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18000人。同时,夯实创新的制度基础。一方面加大科技进步考评力度;另一方面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分红权、技术入股、股权等激励方式,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与创造精神。国电集团还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总部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确保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据了解,到2015年,国电集团全系统科技研发投入要达到2010年底的2.8倍,年均增长56%。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国电集团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重点突破6兆瓦及以上大容量海上风机、富氧燃烧、煤分级利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对光热、储能、褐煤提质和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进行跟踪,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均增长30%。
(本文章摘自5月29日《经济日报》)